|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屈原故里秭归红棺葬习俗

屈原故里秭归红棺葬习俗

关键词:红漆棺材,屈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秭归县文化旅游局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igu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31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在古代,对于丧葬礼仪有严格的规定。据记载,庶民的棺材颜色只能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可屈原故里却有一个奇特的红棺葬习俗,《秭归县志•方言习俗》这样记载:

  “亡者遗容整理后,将遗体放于棺材盖上,停在堂屋一侧(男左女右)。接着把遗体放入红漆棺材。传说秭归人辞世后睡红漆棺材的习俗与楚三闾大夫屈原有关。”

  关于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的问题,秭归人都说是沾了屈原的光。至于究竟是怎样沾了屈原的光,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思考,认为是源于屈原救楚王而死受到的恩赐。浅见如下:

  一、红棺本为帝王享用之物

  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秭归民间有一个“红漆棺材”的传说: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神鱼负尸返回故里,乡民们聚集在屈原沱(原秭归县归州镇城东5里的江边,屈原故宅处,也是神鱼负尸上岸的地方),商量用什么棺木来装殓屈原的遗体。一位老者说:“国王死了,用的红漆棺材,说能升天。我们的屈原大夫是忧国忧民的忠臣,应该和国王一样用红漆棺材装殓,让屈原大夫升天,保佑我们五谷丰收,岁岁平安!”大家都表示赞同。那时,归乡(今秭归县)已沦为秦国的占领区。秦王得知归乡百姓用红漆棺材盛殓屈原,说这还了得,派人去归乡查问。秦使发现红漆棺材,怒不可遏地说:“只有天子才能享此殊荣,屈原不过是个臣子,岂能睡红漆棺材!”归乡百姓急中生智,连夜赶漆了一百多副红漆棺材,把秦使引去一一看过,理直气壮地说,归乡民风淳朴,崇赤尚巫,老人去世后都睡红漆棺材,屈原大夫难道不能享此乡俗吗?秦使无言以对。从此归乡老人临死前,都要嘱咐儿女用红棺安葬,好让他们也到天上去看望屈原。这样一代传一代,就留下了人死后都用红棺安葬的习俗。

  秭归地处三峡腹地,是巴、楚文化的交汇地,民风习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涪陵地区博物馆、涪陵市文物管理所撰写的《涪陵市小田区9号墓发掘简报》介绍:

  “该墓……葬具为朱漆棺……随葬器物除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以外,还有印章1件。圆形印面,印面阴刻一 ‘王’字和一巴蜀符号……9号墓的**为战国晚期……该墓出土器物较精美,尤以巴式柳叶剑为甚……在近茎处铸有巴蜀符号及一“王”,可能反映出墓主人身份较高。墓主应是巴族内部一个部落的‘王’”。

  三峡大学人文学院王祖芳教授在2001年《三峡文化》第2期上发表的“秭归特有丧俗溯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古人们以‘红色’表示喜事。如过年、过节、结婚等贴对联,必用红联。‘红’又表尊贵。如‘朱门’、‘朱户’、‘朱衣’等。它表示是王侯之家,帝王的服饰。查《礼记正义》第四十五卷记载云:‘君里棺用朱绿(即用朱绘贴四方,以绿绘贴四角)、用杂金僭;大夫里棺用玄绿(即四方玄,四角绿。玄即深青色)、用牛角僭’。古代的这一规定,红棺中的死者非帝王莫属。”

  上述红漆棺材传说,巴人墓考古发掘资料,王祖芳教授对红棺的考证结果,都说明红漆棺材在屈原那个**只有天子、国王和王者才能享用。也就是说,在楚国只有楚王死后才有资格享受红棺葬待遇。

  然而现在人们看到的秭归屈原墓中的吊棺正是帝王之红棺。据《秭归县志》记载:

  屈大夫墓,……内设红漆楚棺,置于一巨型莲花台上。

  2007年7月2日,台湾学者、中国汨罗江屈原文化研究会会长陈之迈先生发表的文章所附湖南屈原墓的图片解释有这样一句话:“秭归屈原墓地亦设置龙体饰物,并以皇帝使用之红棺木安葬!”证实了屈原的红棺确实为帝王享用之物。

  二、屈原的红棺葬待遇源于他易服救主受恩赐

  众所周知,屈原身为大夫,绝非帝王,为何死后所用棺木为红色呢?推想有两种可能:一是象红漆棺材传说那样,是老百姓的意愿。然而,封建**等级森严,凡超越本份,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礼仪、器物,都会被指摘为“僭越”,冒用帝王之红棺肯定要杀头的,甚至还会株连家族,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况且史料记载屈原当时还是一个被朝廷疏远的放逐之臣,一个自杀的放臣是不可能按照老百姓的意愿随便享受帝王的红棺葬待遇的。二是红棺为楚顷襄王所赐。因为秭归民间广泛流传着屈原“易服救主”的传说:

  相传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后便追杀楚王(顷襄王)。楚王此刻幡然醒悟,悔恨交加,后悔当初不该亲秦,不该听信谗言而疏远忠臣,更不甘心楚国毁于自己手中,于是他想到了屈原,就去汨罗江一带找屈原商议救国大计。找到屈原后,屈原把楚王安顿在一个隐蔽的屋子躲藏起来,后来由于内奸告密,秦军就向楚王躲藏的地方追来,楚王不想被俘,欲上吊自缢。危急关头,屈原为救楚王,就与楚王换了衣服跑出去了,敌人就去追屈原,屈原跑到汨罗江的一座桥上就抱着一块石头跳江了。秦军眼看着“楚王”沉江之后才停止了追杀。楚王就穿着屈原的衣服混在老百姓中逃走了。

  在楚国危亡,国王即将被俘的关键时刻,屈原挺身救主,并代主投江,这一忠君报国之举震撼了顷襄王。屈原死后,顷襄王为报答屈原的救命(从当时来说也是救国)之恩,同时也为弥补他们父子过去让屈原受冤屈、遭疏远的过失,告慰忠魂,便想用楚国的最高礼仪安葬屈原。而以当时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战乱的特殊历史条件又不好(难以)让屈原享受最高安葬礼仪,况且“楚王”已死,只能以“红棺葬”这种简单而特殊的方式恩赐予屈原。

  历史上也曾有过帝王以红棺葬赏赐臣民的实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红棺葬习俗就是源于皇帝所赐,据说是沾了曹状元的光。相传唐朝时印江城南云半有一曹姓人家,家境贫寒,其子聪明好学,赴京殿试,高中状元,得到皇帝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其家况,曹状元不好言贫,答道:“小臣家境不算富裕,千柱落脚连花墩,万马归巢滚转门,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三只盐船下河,如一只盐船不到,就要打淡。”满朝文武为之震惊,皇帝因担心其财力强大会谋反,于是给曹状元立了个欺君罔上、图谋不轨的罪名,推出午门斩了。国人鸣冤。后来皇帝经调查才明白曹状元的言语是形容家境贫寒(破烂茅草房,高粱篱笆墙,蚂蚁满屋檐,簸箕把门挡,父母七八旬,门前过客忙,照明靠星月,鸭蛋换盐糖),自知错斩栋梁,悔恨交加,为表歉意,追以显爵,命赐朱红棺木给曹状元,大开丧门发送回乡安葬,同时赐曹状元父母双亲金银若干,地方官府常年奉养,辞世后仍制红棺送终。从此,印江人民为了纪念曹状元,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沿用成俗。2007年2月9日,中新社发表了陈晓岚 “贵州土家族苗族完好保存千年红棺葬风俗” 的图片新闻。这便旁证了屈原的红棺葬可能为楚王所赐。

  曹状元及家人享受红棺,是因皇帝错斩栋梁,悔恨交加,这与楚顷襄王让屈原蒙冤受屈悔恨交加的心态何其相似。况且屈原对于楚王还有救命、救国之恩,而且是代楚王投江,应该是极有可能被楚王赐予红棺厚葬的。

  《巴楚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三峡地区的秭归县是楚俗用红棺葬屈原而相沿成俗的策源地……;黔东北地区的印江县在叙述《朱棺的来历》时说,是因为一位曹姓青年被皇帝冤杀,故赐以朱棺安葬。”

  这段话证实了秭归的红棺葬确实是源于屈原。既然秭归的红棺葬源于屈原,那屈原的红棺葬待遇必定是楚顷襄王所赐了。因为顷襄王在屈原去世后又继续在位15年,不可能当时因秦军占领归乡而用大夫级别或普通臣民的黑棺安葬屈原,以后楚王收复归乡了,再把屈原的棺材从墓里弄出来换成楚王级别的红棺厚葬,更不可能在秦统一中国改朝换代之后,历代帝王因追封屈原、纪念屈原而换成红棺,并让屈原故里老百姓都跟着享受红棺葬待遇吧。

  三、秭归的红棺葬习俗源于乡民保护屈原的红棺

  本来屈原享受帝王的红棺葬待遇就够特殊的了,但奇怪的是秭归人为何死后也享受红棺葬这一殊荣呢?

  按照“红漆棺材”的传说推测:秭归的红棺葬习俗源于乡民保护屈原的红棺。顷襄王恩赐屈原红棺葬后,担心遭到秦国官员阻止(秭归当时已沦为秦军占领区),为掩秦人耳目,聪明的屈乡人便把各自家中备用的棺材(秭归有“三岁的娃娃备寿木”之说)都漆成了红色,以“归乡民风淳朴,崇赤尚巫,老人去世都睡红漆棺材”的说法来配合实施这一王恩。为使秦国官员相信民间真有红棺葬习俗,那几天死的人自然都用红棺安葬。传说屈原的姐姐女媭(也有说屈原的堂妹屈幺姑的)就是因屈原死后悲痛欲绝,痛斥奸党之后在屈原的红棺上撞死的,死后也用红棺盛殓,不仅与屈原同葬一个墓室,而且也用铁链与屈原并排悬吊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宝座之上。《秭归县志》所载清道光七年湖北学政王赠芳撰写的《重封屈清烈公墓碑记》就曾对屈原墓独特的双红棺发出惊讶之语:

  “州东五里有庙,依山临江,庙之后有墓。岁丙戌冬,予由宜昌按试施南,经此展拜其墓,见石门洞开,两棺并露,心讶焉……况屈大夫一人耳,而两棺何为者?土人曰‘其一为夫人,或曰为女媭’......夫人之说无可考。若谓为女媭,则男女重别,古人姊弟安有同穴耶?......女媭之于大夫,亦如聂政姊之于政。闻汨罗之变,愤以身殉,遂与大夫同千古耶?......乡人立者,而使儿童、妇女皆得窥其穴,而摩挲其棺,......且岁月无穷,变端莫测,水火虫蛇之厄,皆不可不预防。揆以人道之常,自以永固其藏为是。……”

  如果说屈原的红棺属楚王恩赐,为什么屈原的姐姐(或妹妹)死了也是用红棺安葬的呢?因为从“红漆棺材”传说得知,归乡百姓为让屈原享受红棺,曾对秦使说了“老人去世都用红漆棺材”,屈原的姐(妹)死了,自然就要“顺理成章”地享此“乡俗”,而且还怜其姐弟(或兄妹)情深,又打破传统,让其与弟(兄)同居一个墓室,永远陪伴在弟弟(或哥哥)身边,使孤忠不再孤独。既然屈原的姐姐(或妹妹)作为乡民代表可以享此“乡俗”,那几天死的其他百姓当然也可比照享受,况且好多家庭的棺材都已经漆成了红色,木已成舟,只有将“错”就“错”,以此纪念屈原了。秦王无法追究,楚王更不会追究。若照印江的红棺葬来历推测,或许就是楚顷襄王因屈原救主、救国有功,感念其大恩大德,遂赐以屈原及家人或家族乃至乡亲们去世后都享用红棺葬这一“王室”特权呢。因此秭归人都说“死后睡红棺是沾屈原大夫的光”。倘若不是屈原救楚王有功,作为一个放逐之臣,自身都无光,有什么光可让故乡老百姓沾的呢?

  四、秭归的红棺葬习俗范围至今仍在不断向周边扩展

  秭归的红棺葬习俗并不是全县都有。也许起初红棺葬习俗只是屈原故居归州城一带有,由屈原及家族或归州一带的百姓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迁徙,以及婚嫁而造成的流动红棺(归州姑娘嫁到别处,死后可在婆家继续享受红棺葬),红棺葬习俗便逐步向周边一些地方渗透与扩展。目前,红棺葬习俗大致分布在以归州为中心的长江两岸的香溪河宽谷一带,包括一部分周边乡镇,如归州镇、屈原镇的香溪河沿岸、郭家坝镇、水田坝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泄滩乡等地,以及县北相邻的兴山县部分地区。至于西陵峡境内的茅坪、杨林桥、周坪等地(乡镇)则仍沿袭黑棺葬习俗。而且红棺葬习俗的范围至今仍在不断扩大。比如,以前,秭归县最东边紧挨夷陵区(原宜昌县)三斗坪镇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的茅坪镇就是黑棺葬习俗。1998年因三峡工程移民,秭归县城东迁茅坪后,家住新县城的原老县城归州镇居民就把红棺葬习俗也带来了(县城搬迁10年来,茅坪当地老人仍按传统习俗备黑棺,但从归州搬回茅坪的工薪阶层茅坪人基本上都是备的红棺,县城也有极少数茅坪人开始受到红棺习俗的影响备了红棺。这些备用的寿木大都放在楼梯间、架空层、地下室、阳台上,也有放在堂屋里的);秭归县的最西边紧邻巴东土家族自治县的磨坪乡,就存在一家之中同时备红、黑两种颜色寿木的现象,黑棺是丈夫的,红棺是妻子的,因为妻子的娘家在归州,可按娘家习俗备红寿木;巴东土家族自治县以及相邻的重庆市(原四川省)东边部分地方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无论男女,只要祖籍在秭归红棺葬地区,均可按照老家习俗备红寿木。或许屈原故里人都不想放弃沾屈原红棺之光的这一特权或以此种方式纪念屈原的机会吧。

  综上所述:对于屈原故里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的问题,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因屈原救楚王而死有功——楚王恩赐屈原及家族红棺葬待遇——家乡百姓成功保护了屈原红棺,遂以红棺葬的方式纪念屈原,并沿用成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