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深山里的天籁之音—杨林堂鼓

深山里的天籁之音—杨林堂鼓

关键词:杨林堂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杨林堂鼓艺术协会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igu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93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杨林堂鼓”作为一个独特的乐种 ,大约产生于明朝,距今约630多年历史。现代的“杨林堂鼓”班头谭本高的深刻记忆及当地秦氏家族中的秦士坤(64岁)讲述,“杨林堂鼓”已有14 代传人。谭本高的师父谭宜成对杨林堂鼓的传承谱系记忆详实。他从师秦朝焕 ,参师秦朝荣,二秦均为清同治年代人氏。他们的师父是秦尚孝。而最早的堂鼓祖师是秦思道,称为道公。现存于杨林桥镇的两座祖墓中,有一碑文记载:“十三世祖秦时禄卫中将军,刘氏生思道、思让、思进公”。另座墓碑上刻着秦氏一生从艺的绍介和六人合奏杨林堂鼓的雕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历史渊源

  “杨林堂鼓”历史文化渊源久长。从邻县长阳出土文物六朝晋时的乐器和十人班看,这里在1690多年前就盛行吹打乐。这时已经产生了杨林堂鼓的音乐基础。



活动载体

  “杨林堂鼓”的活动载体是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生子满月、祝酒祝寿、起屋上架、田间劳作,甚至阴阳堪地、道士作法等。出没于各种乡间民俗活动中。路上、屋檐下、堂屋中、稻场上、天井里等吹吹打打,天地广阔。



表演形式

  “杨林堂鼓”有6人班、 十人班、12 人班等。分坐奏、行奏两种 。乐器有大号、锁呐、大堂鼓、小堂鼓、大锣 、小锣、大镲 、小镲、包锣 、拍子等。一般情况下,摆两张八仙桌,座位是大堂鼓与大锣、小堂鼓成三角形在前,大号、锁呐相对着排后,左是包锣 、拍子,右为小锣、小镲 。行走演奏时,大堂鼓、小堂鼓于前,大号、唢呐在后,大锣 、小锣居中。



曲调分类

  杨林堂鼓原有36调72牌。或称36 个点子72个牌子。总共有108个曲牌。但现存的只有70多个。分为单曲、套曲两种。单曲中有古调、民歌等,套曲中有喜调、路调、寿调、菜调、丧调等。加上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杨林堂鼓的音乐类型十分丰富。她所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有反映田野劳作、日常生活、习俗、时事、描写具体事物、写景抒情及反映地理环境等等。



乐曲结构

  杨林堂鼓的乐曲结构,分散曲和套曲两种结构形式。散曲很多是从当地民歌演化而来。如《求亲调》、《干妹赶河》《喂猪调》等。套曲,是按约定俗成的组合方式联缀而成的套曲牌。菜调就是如此。支客喊:“上席炮!,大盘上菜。”这时,奏大号曲,转调接“观音扫殿”在乐曲中依次报菜名,上菜,支客喊:“十碗上齐。”紧接又奏“观音扫殿”。当筵席结束,随着支客喊:“下席炮!(放炮)大盘子收碗。小盘子筛茶,装烟哪!”接奏大号曲;再换奏“双乙字”,曲完,支客喊:“大炮卸席”。随即呜炮奏“大号曲”,接“水阁凉亭”终曲。整套结束。

  曲牌在旋律上多以羽结音突出和徵商音终结音较多。而“满堂红”中的“大、小开门”又同时受戏曲的影响较大,六声音阶乐曲较多。

  长期以来,杨林堂鼓伴随着人们的习俗风情、劳动生活、宗教信仰世代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机制,包括乐队编制、表现程式、吹奏曲目、吹打技巧等方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乐师,形成了“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的地域风格和流派。

  杨林堂鼓在乐器的组合方面有着突出的构架。大堂鼓、小堂鼓、及勾锣同置放于一架子上,架上绑一根木杈,上挂一柄锣。这四样乐器联缀一起,由一人敲打。



风格特点

  在演奏上形式独特是其它吹打乐所不具备的。一是改换单一的坐而演奏为边行走边演奏,使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最突出的有:举乐演奏。其方法是一人将锣用木架撑着,大堂鼓、小堂鼓及勾锣分别由三人站立举起,四件乐器均由一人演奏。在较为宽敞之地可边打边行走。二是分列行奏。在迎亲、送丧、迎客等的山道上,按一定的顺序边走边奏。队列表演。乐师们以八字形、一字形,或丁字形、人字形等排列,并不时转换进行技巧表演。

  杨林堂鼓特有的绝技演奏,是其它秭妹艺术中最难见的。如:“二龙抱柱”。二人合抱如柱,双手交错,由一人按另一人唢呐孔,两支唢呐共同演奏。“双龙过江”。两人单手交错,一人只按唢呐的三个音孔而吹奏两支唢呐;“单打独奏”。口吹唢呐,同时翻滚着用脚敲打多门乐器。还有“凤凰展翅、一条龙”等,可惜得是像“冲天号”即一人执唢呐或者长号演奏,进行仰天翻、前后滚翻着吹奏不息。“脚打双锤”就是一人口吹唢呐,坐着双脚各执一个鼓锤敲打堂鼓,“白凤朝阳”这样的绝技已经失传,现有的老艺人只见到师辈们表演过。像“滚地龙”这样的绝技也因为老艺人体力不支,难于再现。

  杨林堂鼓的旋律发展手法独特多样。一是有规律的转调变曲。用的是上字(筒音作4 ),正宫(筒音作6)、六字(筒字作7)等三种指法。由于筒音不同,必然出现旋律的低音翻高、级进变跳进,并产生调性的对比变化。二是调头换尾留中间。一首曲牌用锣鼓串连起来反复演奏。每次演奏的反复头尾有所变化。三是曲牌在演奏中,不仅联曲结构连缀起来程序严谨,而且依据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又有一定的规范性。但速度与节拍各不相同,丰富了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

  杨林堂鼓吸收了当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加强了曲调的乡土风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象生动,形成了杨林堂鼓旋律的民族特色,她独特的坐奏和行奏的演奏艺术技巧,丰富了民族器乐的表现手段。给现代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传承意义

  杨林堂鼓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习习相关,又蕴含着楚文化的许多元素与事象,这对民俗学、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杨林堂鼓既能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又能形象地表现多种生活情趣,使它成为了群体相会的纽带,有极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加强了亲情、爱情、民族情,有益于建构今天的和谐社会。



发展现状

  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对本土吹打乐认识淡化,无兴趣学,艺人严重老化,绝技即将失传,“杨林堂鼓”正走向濒危。

  这一现象引起了秭归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制定了杨林堂鼓抢救、保护计划,首先成立了“杨林堂鼓”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二、划定金竹园、响水洞等村为“杨林堂鼓”保护区域,成立杨林堂鼓艺术协会。三、设立了杨林堂鼓抢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万元做好杨林堂鼓的搜集整理、资料建库,编写乡土教材进学堂使杨林堂鼓得以传承,为杨林堂鼓老艺人和优秀传承人发放医疗、生活补助。

  保护“杨林堂鼓”,关键在于传承人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杨林堂鼓”这颗璀璨之珠更加光彩夺目。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